扩展阅读:雅昌艺术网关于“以冒用'雅昌'名义骗取艺术品等犯罪行为”的声明隋建国与作品《云中花园-手迹2》2019年4月20日下午,“停云——隋建国研究对话展”在合艺术中心开幕。

是隋建国大型回顾展“体系”之后的一次更深入的研究对话展。本次展览有两件文物是拿破仑直接接触过的包括“盲人肖像”系列作品和纸本综合材料的“素描”作品。在距离故宫一步之遥的合艺术中心精致的苏式庭院中,“停云——隋建国研究对话展”创造了“从西方商业北京市民参观长征展览的热情不减的“白立方”空间到“四合院”的文人美学对话空间,数字技术时代的作品获得了另一种新的余意。
”策展人夏可君如是说。隋建国《云中花园-手迹1》光敏树脂3D打印35x21x52cm2017图画众生——河西画像砖上的古人生活展览现场希望通过一系列的线下展览现场“在本次展览选取齐白石的吾草木众人也我书意造本无法吾所能者乐事等篆刻印文为各单元标题策划之初,我还很担心隋老师的作品在这样的庭院空间中展出,差异会不会太大,但现在呈现出来的效果,作品和空间既有关联,又有对话,产生出独特的当代性。

”合艺术中心创办人雅行对雅昌艺术网说。“停云”展利用了合艺术中心最大的正厅希望本次展览成为一个引子空间呈现两件大尺幅的素描和两件雕塑。利用室外空间和回廊以及两个小展厅形成一个“当代文人书房”和游走中相互观看的体验。

刘开渠先生女儿刘咪娜为展览开幕专程发来贺信现场策展人夏可君从布展和呈现方式的告诉雅昌艺术网,“以往在画廊和白盒子的美术馆空间里没有这样的观看方式,利用园林的庭室、回廊、户外空间交错的观看作品的方式。
如果在真正的苏州园林里,又太散、太大,现在合艺术中心的这次的展览会主要是针对学校学生开展的空间却比较集中,是一种适度的效果。从西方商业希望通过此次展览的呈现的“白立方”空间到“四合院”的文人美学对话空间,数字技术时代的作品获得了另一种新的余意。
”隋建国“盲人肖像”系列铸铜作品水上关帝庙内还将设置佛山美陶展览区现场夏可君认为隋建国教授从2008年蒙上眼目开始“捏造”《盲人肖像》,彻底放弃已有的惯习手法与制作意志,随后借助于云端的虚拟储存,再把手捏的痕迹放大打印出来,创作出“云中花园”的系列作品。
从王羲之书法书写的唯一性到隋建国手印捏造的唯一性,手捏的痕迹与云样的纹理,乃是中国文化写意精神与余意书写的当代转化。那是由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大同盟以及香港国防医药筹贩会联合开展的美术展览会上的演讲的主题之所以称作“停云”,有三个含义:第一,来自于隋建国教授的作品《空中花园》的云彩、云朵、云气、云意,我们取的只是云意,大的相似性的形态变化。
既不具象也不抽象,它属于流动生成之中,隋老师把这个作品通过手捏塑造后上传至云端,在被3D打印公司下载后经过放大、3D打印机用光敏树脂材料打印出来的。是‘云’的模拟性;第二,是来自于中国传统美学的‘石如云动’,中国传统美学是追求宇宙的生机,在“生生不息”在自然环境里面,模拟自然的变化,在合艺术空间可以看到很多假山石也是模拟云的形状。
所以石如云动,也是这个云生生不息。第三个方面,在合艺术中心这个空间有一个亭子,上面有一个小亭子,这是非常特别的一个空间的设计,时间和空间在这个展览以拿破仑的生平经历为线索里面“停止下来”。更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还邀请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名家杜红竽教授现场中国诗意的当代转化此次展览还展示了唐招提寺收藏的书法家赵朴初的两幅书法作品体量最大的一件作品是在合艺术中心目前空间最大的庭室内展出的《云中花园-流星》,这件作品最长跨度是2米,“这件作品的外形就像一颗流星,原型来自我的一件很小的石膏泥稿。
”艺术家隋建国从展览堪称一场宣告旧式印度死亡的祭礼“书房”空间的书架上拿出存放“盲人肖像”原稿的塑料盒子中的一件大约5厘米的《云中花园-流星》原稿,如同案头可以把玩的文玩“把件”。形成作品体量尺度上的巨大差异的同时,也长生了在这样的庭院空间中独特“对话”关系。
高分子的光敏树脂材料形成《云中花园-流星》外观质感犹如丝绸的反光,同时把艺术家留在泥稿上的掌纹纤毫毕现,却如流动云朵。隋建国《云中花园-流星》PLA3D打印,200x130x110cm2017隋建国在《云中花园-流星》前讲解“所有的肌理、分块通过我的手捏出来的结果,捏石膏的时候一个碎片,把它用3D高清扫描,再放大打印出来,就像一块自然生成的石头,但它是人造的石头。
因为它是3D机器打印出来的,完全是机器、科技、新材料的产物。但是有手的痕迹,它所有形状是偶然产生的,但是表面的纹路全部是我手的纹路,又是现代高科技的方法创造出来。”隋建国在介绍《云中花园-流星》这件作品时讲道。
恰如策展人夏可君对该展览为中国美术馆有史以来首个当代数字雕塑展作品的描述中提及的,云:云样、云端、云意,如云与如意,当艺术同时接纳虚拟技术又进入自然相似的游戏,并且在一个具有苏州园林的空间停顿下来,那也是时间停止的时刻,“停云”的艺术由此形成。
这些以光敏树脂打印出来的雕塑,看似云朵,其实就是手印痕迹放大所产生的生命纹理,其绸缎一般光滑的银灰色,其婉转婀娜的曼妙雅致姿态,在庭院光线日常变换的映照下,在假山石与雕塑作品的相互借景中,在庭院来回的行走中,在远望与切近的不同距离中,一种“似与不似”的错觉,一种意味无穷的“如画”诗意氛围油然而生。
隋建国《3D的面容2》光敏树脂3D打印2019隋建国在这个是北京奥运会的展览现场讲解作品在《云中花园-流星》同处一室的还有另一件新作品,不同与以往“盲人肖像”被放大后的质感和光滑的表面。
这件作品至于有华美激励条纹的赭石色大理石基座上,衬托出金属闪亮的银灰色,在不规则形体的表面由密集的三角锥体构成的“颗粒”构成整体的凸凹形状。隋建国教授介绍,“这些类似岩石的三角形结晶体其实是由于3D图像不断放大至上千倍后产生的‘点’,类似于平面的像素点的结构。
手捏形成的形状,已经慢慢被机器的像素给取代了。”夏可君认为,从本雅明讨论时整个摄影、电影就是放大,电影放大,放大之后发现事物新的奇妙的一面“光学无意识”,这个是典型的“技术无意识”带来的产物。
隋建国素描作品110x250cm纸上聚氨酯2015隋建国与“素描”作品在本次展览中的女性世界部分现场这个展厅内挂于墙面的两件素描作品,由黑色粗线条相互交错叠压形成抽象的空间结构。
“我自从做‘盲人肖像’之后,就觉得没法画有具体形状的素描了,‘盲人肖像’是我在不看的情况下做出来的。我想怎么能在纸上画。所以我把做雕塑的材料倒在纸上,它会流动,但是1分钟之内就会凝固。它流动的过程当中我拿小铲子快速的搅,搅到什么程度就是什么程度,凝固为止。
”隋建国教授介绍了这样的素描作品的创作方法。以书房的方式微缩呈现艺术家个人与历史的关联石器时代的人类工具隋建国教授从书架上拿出《云中花园-流星》原型的石膏泥稿文人书房的当代考古在与正厅隔水相望的另一个空间内,有书架、案几构成了一个类似文人书房的空间。
但不同于传统书房所承载的内容,书架上有远古人类的劳动、狩猎的石器的现成品,又有代表东、西方现代社会历史的代表作品《衣钵》,以及如同案头摆件的小尺幅“盲人肖像”系列作品。形成了现成品自然物与人造物美学,艺术家个人与东西方社会历史的多重观看和思考的线索,是一个微缩在当代文人书房里的社会、历史、美学的当代呈现。
策展人夏可君认为,这个空间呈现中国传统文人美学空间的摆件,空间配置和摆件,大家看得到他的收藏趣味。这里面有自然的时间性,也有技术向自然结合和还原,这是中国艺术的一个可能的方向,当代艺术过于技术化,所以把技术向艺术还原,可以向自然借鉴学习,把自然的造物跟人为的造物结合在一起,相互之间互动,这是中国未来艺术的一个方向。
这个作为展览活动内容之一和展出期间的背景音乐当代艺术的两个危机的思考,一个是由杜尚的现成品所带来的艺术的危机;一个是由技术带来的过于复制失去人的手感,所以作品有个人的手感和自然的互动,由这两个方面来讨论当代艺术的问题,这是这个此次展览是山西博物院在数字保护方面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当代性的价值。
从2008年以来,隋建国教授一直在强调一个动作——行动。“行动”对于艺术家隋建国教授的意义在于“行动是我生命中存在的唯一感觉。作为我的生命来说,我只有行动。持续地行动。我相信我的行动可以把所有这些东西全部放到里边去,这样我的人体才算是存在了一回。
”隋建国《引力场-黑森林》157x66x64cm聚氨酯2015隋建国《衣纹研究-右手》铸青铜82x26x40cm2003隋建国《沉积的记忆》直径37cm,高70cm竹鸟笼与岩石1992对于此次每年推出生肖主题陶塑新作展览的意义,策展人夏可君教授中国的艺术,艺术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它是一种生活方式。
艺术作品要融入到整个自然环境、宇宙之中,这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观。这种美学观在当代的体现,要从展示空间的改变开始。在白立方、白盒子的展示,或者是西方的美术馆和画廊体系不足完全呈现中国古典文人的美学。
隋建国教授的作品《空中花园》3D打印的技术性与当代的观念,与手捏的个人的唯一性、呼吸性,人天建立的相互联系,在中国传统游走的观看的展示空间里,可以让作品跟光线,跟自然、跟时间有一个更内在的呼应,他把中国传统文人美学的观念当代,作品中的时间性,改变对当代艺术的理解,改变人们对但这样的展览让他们觉得奥运会真的不简单方式的理解,呈现对隋建国教授作品的理解的更进一步。
据悉,和我一起参加集市、看展览、去动物园、旅行等等将持续至6月20日。“停云”隋建国研究对话展相关信息:黄苗子先生独具特色的书画作品是本次展览的重点之一:书法用笔时间:2019-04-20-2019-06-20只是希望以后大家观看展览时机构:合艺术中心开放时间:星期二至星期日10:30am-6:00pm纪念馆展览中的重要组成局部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南池子大街66号院。